1.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,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创新人才。

 项目实施以来,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.5%,进入国防与核地矿行业工作的人数占比61.7%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100%,涌现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、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人选、中国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、中国最美地质工作者、全国“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”,以及核行业大型企业董事长等一批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。在校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、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3项;获居里夫人奖学金、奥加诺奖学金2人;获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“数学建模”等国家级金银奖(一、二等奖)52项;学位论文省级以上抽检通过率100%,省级优博优硕论文46篇,优秀率居全省前列。

 2.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,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。

 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,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,自然资源部、江西省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;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6人次;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上6项,江西省教学成果奖(研究生层次)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3项;成果为学校获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核科学与技术等博士点、江西省高峰优势一流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 3.成果得到院士与国内外机构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应用。

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评价学生“专业基础理论厚实,解决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强,核军工特色鲜明”;军工单位评价学生“下得去、稳得住、用得上、干得好”;成果被成都理工大学、南华大学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借鉴与应用;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、德国波鸿大学、世界核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余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培养硕博研究生11名,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培训学员150余名。

 4.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

 改革经验在教育部地质类、核工程类教指委会议、中国地质教育校长论坛等全国教育教学会议进行专题报告;成果还被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核工业报》、新华社、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,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

 鉴定委员会认为,该项目创新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核地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,开辟了该领域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新途径,对艰苦高危行业,乃至工科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。该教学成果居国际一流水平。